2025年第26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9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拉开帷幕。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大会汇聚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行业领袖,共同探讨肺癌治疗与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将围绕胸科肿瘤学前沿议题设置多场专题研讨、成果展示与交流对话,为全球专业人士提供分享知识、把握趋势、共同探索肺癌诊疗创新方案的重要平台。
世易医健(eChinaHealth)已获得WCLC官方认证新闻媒体资质,将为中国读者及时深度报道WCLC会议的最新进展。敬请关注我们的跟踪系列报道,一起见证这场科学与智慧的盛会,探索肺癌治疗的新篇章!
世易小编带您逛现场
展开剩余95%今日精选
伏美替尼在EGFR PAC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展现抗肿瘤活性及中枢神经系统应答
双倍剂量伏美替尼在一线EGFR L858R突变NSCLC中展现良好活性
汇总分析显示特泊替尼在MET Exon14+ NSCLC中展现出可管理的安全性
SKYSCRAPER-05研究数据证实NSCLC患者围手术期使用Tiragolumab联合方案后仍具有手术可行性
夏旸教授谈MET外显子14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ctDNA监测策略的差异
Lim博士谈皮下注射Amivantamab在EGFR突变型NSCLC中的潜在作用
伏美替尼在EGFR PAC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展现抗肿瘤活性及中枢神经系统应答
乐秀宁 教授,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
根据在2025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的2期FURTHER试验(FURMO-002;NCT05364073)PACC队列的更新数据,高度中枢神经系统(CNS)渗透性的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firmonertinib,曾用名furmonertinib)在一系列携带EGFR PAC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展现了抗肿瘤活性。
在中位随访16.5个月时,在一线PACC队列患者(n=22)中,伏美替尼以每日一次240 mg的剂量实现了81.8%的最佳客观缓解率(ORR)和68.2%的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疾病稳定(SD)率为31.8%;未观察到完全缓解(CR)或疾病进展(PD)病例。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4.6个月,疾病控制率(DCR)为1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6.0个月。
当以每日160 mg的剂量给药时(n=23),伏美替尼的最佳ORR为52.2%,cORR为43.5%。CR、部分缓解(PR)、SD和PD率分别为4.3%、39.1%、47.8%和8.7%。中位DOR未达到,DCR为91.3%,中位PFS为11.1个月。
“伏美替尼持续在广泛的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乐秀宁教授表示,“观察到了令人鼓舞的CNS抗肿瘤活性,包括CNS完全缓解(CR),并且伏美替尼在两个剂量水平下均显示出可接受且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
为何进行FURTHER试验?
EGFR PACC突变包含大约70种不同的错义突变,分布在18至20号外显子。这些突变可以作为单一或复合突变存在,通过缩小药物结合口袋来影响TKI的结合,类似于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早期CNS转移在该患者群体中也很常见,这凸显了对新治疗方案的显著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伏美替尼是一种口服、高CNS渗透性的EGFR抑制剂,对包括PACC在内的EGFR突变具有广泛的活性和选择性。该药物先前已在高达每日一次240 mg的剂量范围内进行研究,并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表达经典和T790M EGFR突变的NSCLC患者,剂量为每日一次80 mg。
1b期FAVOUR试验(NCT04858958)的结果为FURTHER试验提供了概念验证,显示了伏美替尼在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阳性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初治患者(n=28)中,cORR为78.6%,中位DOR为15.2个月。在经治患者中,伏美替尼在160 mg(n=26)和240 mg(n=26)剂量下均显示出抗肿瘤活性;cORR分别为38.5%和46.2%。此外,伏美替尼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其安全性与在中国获批剂量的安全性特征相似。
FURTHER试验中的PACC队列是如何设计的?
FURTHER试验是一项在10个国家40个中心进行的全球剂量递增/扩展研究。研究第1阶段纳入了携带HER2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或EGFR激活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第2阶段包括:经治的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队列1);携带HER2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EGFR突变NSCLC患者(队列2);携带除20号外显子插入和PACC突变外的其他EGFR突变患者(队列3);以及携带EGFR PACC突变的患者(队列4;PACC队列)。
不允许患者既往接受过EGFR TKI治疗,但允许未接受过放疗的无症状脑转移患者入组。入组后,患者按既往治疗情况(是 vs 否)以及是否表达EGFR G719X或S768I突变(是 vs 否)进行分层。
总共有60名患者被按1:1随机分配接受每日160 mg或每日240 mg的伏美替尼治疗。每6周进行一次肿瘤评估,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死亡。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通过盲态独立中心审查(BICR)评估的ORR,关键次要终点包括DOR、CNS ORR、PFS和总生存期(OS)。
一线PACC队列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在160 mg组(n=25)和240 mg组(n=22)之间基本平衡。中位年龄在160 mg组为67岁(范围48-86),在240 mg组为67.5岁(范围50-83)。男性患者在这两个组中分别占40.0%和36.4%,女性患者分别占60.0%和63.6%。大多数患者为亚裔(80.0%;77.3%),其次是白人患者(20.0%;13.6%)。大多数患者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1(68.0%;72.7%)。
基线时存在脑转移的患者在160 mg组中占28.0%,在240 mg组中占31.8%。不吸烟者在这两个组中分别占76.0%和86.4%;既往或当前吸烟者分别占24.0%和13.6%。240 mg组中仅有1名患者(4.5%)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160 mg组中有4.0%的患者既往接受过化疗。
伏美替尼的缓解情况
如何根据PACC突变频率或类型不同?
在所有类型的EGFR PACC突变中均观察到了确认的PR。对于常见的PACC突变(包括G719X和S768I),160 mg剂量组的cORR为41.2%(n=7/17),240 mg剂量组为72.2%(13/18)。对于较少见的PACC突变(包括E709X或V774M),160 mg剂量组的cORR为50%(n=3/6),240 mg剂量组为50%(n=2/4)。
按突变类型评估,单一EGFR PACC突变的cORR在160 mg组为25%(n=3/12),在240 mg组为60%(n=6/10)。对于复合EGFR PACC突变,160 mg组的cORR为63.6%(n=7/11),240 mg组为75%(n=9/12)。
报告了哪些CNS活性和ctDNA反应?
在可评估CNS反应的人群中(包括一线及二线以上的EGFR PACC突变患者),伏美替尼也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在160 mg剂量组(n=9)中,确认的ORR为55.6%,最佳总体反应包括CR率为44.4%,PR率为11.1%。分别有11.1%的患者出现SD和PD,DCR为88.9%。在240 mg组(n=8)中,确认的ORR为37.5%,包括CR率为37.5%,无PR。分别有12.5%的患者出现SD和PD。DCR为87.5%。
在合并两个剂量水平的一线CNS人群(n=14)中,确认的ORR为42.9%,包括CR率为35.7%,PR率为7.1%。分别有14.3%的患者出现SD和PD。该组的DCR为85.7%。
在一线PACC队列中观察到了快速的ctDNA反应(定义为EGFR PACC ctDNA清除)。在可评估ctDNA结果的患者中,160 mg组的ctDNA反应率为79%(n=11/14),240 mg组为82%(n=9/11)。在所有复合突变变体中均观察到从基线到第3周期第1天PACC变异等位基因频率的一致性变化。
伏美替尼在EGFR PACC队列中的安全性特征如何?
在一线PACC队列中,伏美替尼在两个剂量水平(n=60)下均显示出可接受且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在160 mg组(n=31)中发生率为90.3%,在240 mg组(n=29)中为96.6%。3级或以上TRAE的发生率分别为25.8%和20.7%。未观察到4级或5级TRAE。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SAE)的发生率分别为6.5%和3.4%。
160 mg组和240 mg组分别有29.0%和37.9%的患者需要中断给药;分别有19.4%和24.1%的患者需要降低剂量。160 mg剂量组有3.2%的患者因TRAE停药,240 mg组无停药发生。
在FURTHER试验所有入组患者(n=158)中,任何级别TRAE的发生率在160 mg组(n=42)为85.7%,在240 mg组(n=116)为87.1%。3级或以上TRAE在这些组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1.4%和21.6%。治疗相关SAE的影响分别为7.1%和9.5%的患者。分别有31.0%和38.8%的患者需要中断给药;分别有16.7%和20.7%的患者需要降低剂量。分别有4.8%和6.9%的患者因TRAE停药。
伏美替尼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这些数据支持在随机、全球性3期ALPACCA研究(FURMO-006;NCT06203210)中继续研究伏美替尼作为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
该研究将招募约480名患者;既往接受过转移性疾病治疗和/或既往接受过EGFR TKI的患者不符合资格。值得注意的是,允许未治疗的脑转移患者入组,前提是临床状况稳定。该研究将比较每日240 mg的伏美替尼与研究者选择的80 mg奥希替尼或40 mg阿法替尼。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中期分析时由BICR评估的ORR,以及最终分析时由BICR评估的PFS。
伏美替尼也正在进行的3期FURVENT研究(NCT05607550)中以每日160 mg和240 mg的剂量进行评估,该研究针对携带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NSCLC患者。
双倍剂量伏美替尼在一线EGFR L858R突变NSCLC中展现良好活性
史美祺 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
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公布的数据,FIRM研究(ChiCTR2200060897)显示,双倍剂量伏美替尼用于EGFR L858R突变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安全有效。
截至2025年2月16日数据截止时,中位随访18.1个月期间,接受伏美替尼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21.1个月(95% CI:17.5-未达到[NR])。18个月PFS率为59.7%(95% CI:44.1%-80.8%)。
"该试验表明双倍剂量伏美替尼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支持其作为EGFR L858R突变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本研究海报展示的第一作者、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科主任史美祺教授及其合著者在研究中写道。
FIRM研究的方法学与基线特征
FIRM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临床试验,在中国招募了EGFR L858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需年满18周岁、未接受过系统性抗肿瘤治疗、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或1分、预期生存期≥12周。允许无症状脑转移患者参与研究。
所有患者每日一次口服160 mg伏美替尼。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PFS。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18个月PFS率、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探索性终点包括基线时、第3周期第1天和疾病进展时的ctDNA动态变化。
基线特征显示: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47-80岁),女性占51.5%,IV期患者占比90.9%,从不吸烟者占66.7%。所有患者ECOG评分均为1分且均为腺癌患者。
其他疗效与安全性数据
疗效数据显示:ORR达75.8%(95% CI:57.7%-88.9%),所有缓解均为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率为15.2%,疾病进展率为6.1%。DCR为90.9%(95% CI:75.7%-98.1%)。中位OS未达到(95% CI:NR-NR),12个月OS率为96.6%(95% CI:90.1%-100%)。
安全性方面:90.9%患者出现任何级别的TEAEs。常见任何级别TEAEs包括淋巴细胞减少(39.4%)、肌酸磷酸激酶升高(39.4%)、腹泻(36.4%)和肌酐升高(33.3%)。≥3级TEAEs发生率为6.1%。值得注意的是,无患者需要减量、终止治疗或死亡。
对28例有血浆样本患者的探索性分析显示:基线时ctDNA检出率为92.9%,第3周期第1天降至32.0%(25例中8例),疾病进展时升至78.6%(14例中11例)。中位等位基因频率(VAF)从基线的1.1%显著降至第3周期第1天的0%(P<0.001),进展时回升至0.08%。
第3周期第1天ctDNA阳性患者(17例)的中位PFS为23.4个月(95% CI:18.9-NR),而阴性患者为10.7个月(95% CI:9.9-NR)(风险比HR=4.3;95% CI:1.4-13.1;P=0.006)。
研究者总结指出:"ctDNA分析展现了其显著的疗效监测临床价值,为基于生物标志物分层驱动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见解。"
汇总分析显示特泊替尼在MET Exon14+ NSCLC中展现出可管理的安全性
Enriqueta Felip 教授,西班牙巴塞罗那瓦尔德希伯伦大学医院肿瘤科
一项对II期VISION研究(NCT02864992)A队列与C队列的安全性汇总分析显示,特泊替尼在MET exon14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虽伴随较高不良事件(AE)发生率,但整体安全性被认为是可控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结果与此前研究报告一致。在A队列与C队列的安全性汇总分析中(n=313),任意级别AE发生率为99.0%,3级及以上AE发生率为68.4%。91.7%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AE(TRAE),其中36.1%出现3级或以上TRAE。任意级别严重AE和严重TRAE的发生率分别为54.6%和16.0%。不良事件导致33.2%的患者剂量下调、43.8%的患者治疗中断、15.7%的患者永久停药。对应的TRAE发生率分别为33.2%、43.8%和15.7%。此外,13.7%的患者因AE死亡,其中3例与治疗相关。
最常见的TRAE包括外周水肿(任意级别67.7%;≥3级11.8%)、低白蛋白血症(25.2%;3.8%)、恶心(23.3%;0.6%)、腹泻(22.7%;0.3%)、血肌酐升高(22.0%;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14.1%;2.2%)、食欲减退(11.5%;0.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1.2%;1.9%)及淀粉酶升高(10.5%;1.9%)。
总体来看,37.4%的患者至少需要1次剂量下调。最常见的任意级别TRAE导致剂量下调、治疗中断和停药的均为外周水肿(分别占15.3%、18.8%、6.1%)。其他导致剂量下调的TRAE包括全身性水肿(3.2%)、水肿(2.2%)、胸腔积液(1.6%)、血肌酐升高(2.6%)、低白蛋白血症(1.3%)、疲劳(1.0%)、无力(1.0%)及局部水肿(1.0%)。其他导致治疗中断的TRAE包括血肌酐升高(5.8%)、全身性水肿(4.8%)、水肿(3.5%)、胸腔积液(3.2%)、ALT升高(2.6%)、局部水肿(2.2%)、恶心(2.2%)。其他导致停药的TRAE包括水肿(1.3%)、全身性水肿(1.0%)、胸腔积液(1.0%)、间质性肺疾病(1.0%)及肺炎(1.0%)。
此外,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患者报告结局(PRO)在使用特泊替尼期间保持稳定。研究者表示,在长达228周的随访中,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及EuroQol五维五级量表(EQ-5D-5L)评分均未出现显著变化。治疗结束时,在接受HRQOL评估的患者中,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GHS)从基线的平均变化为–7.1(标准差[SD ]26.66;n=174),EQ-VAS评分的平均变化为–10(SD 23.7;n=172);正值表示改善。EORTC QLQ-肺癌模块(LC13)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的平均变化值分别为–6.1(SD 28.16;n=175)、7.1(SD 21.05;n=175)、–2.3(SD 28.13;n=174);负值表示改善。此外,EORTC QLQ-LC13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的中位恶化时间分别为36.5个月、30.4个月和5.5个月。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EnriquetaFelip教授及其合作者指出,“在VISION试验过程中,患者在使用特泊替尼前及治疗期间均填写了生活质量相关问卷,总体来看,患者报告在特泊替尼治疗期间健康和生活质量保持稳定。肺癌患者常见症状的相关评分在咳嗽和胸痛方面有所改善,在呼吸困难方面保持稳定。
VISION试验设计
VISION试验是一项单臂研究,旨在评估特泊替尼在MET exon14跳跃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该研究采用每日口服500mg特泊替尼的剂量方案,共设3个队列。入组患者年龄为18岁及以上,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NSCLC,并经液体活检和/或组织活检检测到MET exon14跳跃突变,符合RECIST 1.1标准的可测量病灶,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或1,允许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若患者肿瘤携带EGFR突变或ALK重排、既往接受过超过2线全身治疗,或曾暴露于MET或HGF抑制剂,则予以排除。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按RECIST 1.1标准评估的客观缓解率。关键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安全性以及通过EORTC QLQ-C30(含5项功能评分)、EQ-5D-5L(含EQ-VAS)、EORTC QLQ-LC13(重点评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测量的患者报告结局。评分范围0–100,基线变化≥10分视为具有临床意义。
数据截点为2024年5月20日。PRO数据收集时间为基线、治疗第1天、治疗前9个月每6周一次,后续治疗期间每12周一次。恶化时间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定义为自基线起至首次临床意义恶化的时间,每3个月进行一次评估。采用混合模型重复测量分析评估EORTC QLQ-LC13症状评分相对于基线的纵向变化。
VISION研究中患者的基线特征
MET exon14跳跃型NSCL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2岁(范围41–94),其中女性占50.8%,ECOG评分为1的患者占73.8%,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占47.6%。入组时ECOG评分分布倾向于1(73.8%),0分患者占25.9%。在研究开始时,47.6%的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1线系统治疗。中位治疗时长为7.5个月(范围0.03–83.12个月),其中19例患者使用特泊替尼≥48个月。
SKYSCRAPER-05研究数据证实NSCLC患者围手术期使用Tiragolumab联合方案后仍具有手术可行性
Catherine A. Shu 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根据2025年国际肺癌学会(IASLC)世界肺癌大会上报告的II期SKYSCRAPER-05研究(NCT04832854)数据,对于局部晚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围手术期使用tiragolumab和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的方案仍具有手术可行性,且安全性符合预期。
在试验纳入的50名患者中,有48名接受了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手术类型为肺叶切除术(85%),其次为双肺叶切除术(7%)、左/右全肺切除术、节段切除术或其他(各2%)。大多数患者实现R0切除(93%),7%为R1。在PD-L1高表达的A组8名患者中,有7名患者接受手术,均为肺叶切除术,其中86%为R0,14%为R1。在PD-L1表达任意水平的B组42名患者中,有41名接受手术,肺叶切除占82%,双肺叶切除占8%,右/左肺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及其他方式各占3%,95%为R0,5%为R1。
中位随访9.5个月时,按PD-L1表达水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A组的主要病理反应(MPR)率达71%(95%CI,30.3%-94.9%),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29%(95%CI,5.1%-69.7%)。在B组PD-L1任意水平表达的患者中,MPR和pCR分别为51%(95%CI,35.4%-66.9%)和29%(95%CI,16.7%-45.7%)。在PD-L1表达低于1%(n=23)、1%-49%(n=10)及高于50%(n=8)的患者中,MPR率分别为43%(95%CI,23.9%-65.1%)、60%(95%CI,27.4%-86.4%)和63%(95%CI,25.9%-89.8%);各组pCR率分别为22%(95%CI,8.3%-44.2%)、20%(95%CI,3.5%-55.8%)和63%(95%CI,25.9%-89.8%)。A组12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00%,B组为76%;24个月相应生存率分别为86%和6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atherine A. Shu教授在数据报告中指出,“SKYSCRAPER-05研究证实,对局部晚期可切除NSCLC患者采用tiragolumab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是否联合铂类化疗)后,手术具有可行性,在PD-L1亚组中,围手术期使用tiragolumab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所观察到的MPR和pCR率与其他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相当。”
该开放标签、多中心II期研究纳入了可切除II、IIIA或特定IIIB(T3N2)期NSCLC患者,这些患者既往未接受肺癌免疫治疗、化疗或放疗,且ECOG评分为0或1,患者需提供可评估PD-L1状态的组织样本。
A组接受600mg静脉(IV)tiragolumab每3周(Q3W)+1200mg IV阿替利珠单抗Q3W共4个周期,随后进行手术及MPR/pCR评估。手术后继续接受两药同剂量Q3W共16个周期,或铂类化疗Q3W共4个周期。B组接受600mg tiragolumab Q3W+1200mg阿替利珠单抗Q3W+铂类化疗Q3W共4个周期,随后进行手术和评估。随后以相同剂量每3周接受tiragolumab和阿替利珠单抗治疗16个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术中切除范围为R1或R2及/或ypN2的患者,术后放疗为可选方案。
主要终点包括新辅助及辅助治疗中tiragolumab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的安全性(特别是不良事件[AEs])、手术可行性及结果,以及基于局部病理学评估的新辅助治疗疗效(以pCR为指标)。次要终点包括基于局部病理学评估的新辅助治疗pCR疗效,以及基于研究者评估的EFS评估的新辅助与辅助治疗疗效。
在总计50名入组患者中,66%的患者年龄≥65岁,多数患者为男性(70%)和白人(66%)。组织学方面,54%为鳞状细胞癌,46%为非鳞状细胞癌。疾病分期分布为,II期40%,IIIA期N2+24%,IIIA期N2-30%,IIIB期6%。PD-L1表达方面,48%患者肿瘤细胞表达低于1%,20%患者表达在1%-49%之间,32%患者表达为50%或更高。
A队列中,8名患者中有7名在新辅助治疗阶段至少接受1剂药物,其中5名完成治疗,2名中断治疗。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及疗效评估。辅助治疗阶段,3例完成tiragolumab和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治疗,2例仅完成化疗,另有2例停药或未启动该阶段治疗。治疗主要原因为医生决定(29%),其次为疾病进展(14%)。
B队列中,42例患者中有41例在新辅助治疗阶段至少接受1剂药物,其中38例完成治疗,3例中断治疗,共39例患者接受手术及疗效评估。辅助治疗阶段,15例患者完成tiragolumab+阿替利珠单抗治疗,24例患者中断或未启动该阶段治疗。治疗中断最常见原因是AE,其次为疾病复发(15%)。
在新辅助治疗阶段,A组(n=7)所有患者均出现任何等级AE,其中43%为3-4级。所有患者均报告TRAE,其中29%为3-4级。71%的患者出现特殊关注AE。B组中98%的患者出现任何等级AE,其中39%为3-4级,5%为5级。93%患者出现TRAEs,其中32%为3-4级,2%为5级。68%患者出现特殊关注AE。AE导致10%患者终止所有治疗,7%患者终止tiragolumab+阿替利珠单抗治疗,5%患者终止化疗。
在辅助治疗阶段,A组(n=5)所有患者均出现任何等级的AE和TRAE;40%患者出现特殊关注AE。57%患者在术后30天内出现手术相关AE,其中14%为3-4级。B组中,91%患者出现任何等级AE,其中3-4级占27%,5级占6%。73%患者出现治疗相关AE,其中3-4级占21%,5级占3%。61%的患者出现需特别关注的AE。33%的患者因AE停用tiragolumab+阿替利珠单抗治疗。36%的患者在术后30天内出现手术相关AE,其中3%为3-4级,3%为5级。
发布于:山东省富腾优配-在线炒股杠杆-炒股票加杠杆-股票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