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汉哀帝对同性恋对象董贤“宠爱日甚”,与他“出则参乘,入御左右”,甚至“旬月间赏赐累巨万”,使董贤“贵震朝廷。”董贤一人得道,全家鸡犬升天,父亲、妹妹、岳父、内弟或封侯或进宫或升官,连“家僮仆皆受上赐。”汉哀帝甚至让年仅二十二岁的董贤取代舅舅担任大司马,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三公。于是,汉朝出现吊诡的一幕:文武百官向汉哀帝奏事,必须通过董贤。
文武百官对此敢怒而不敢言,高级政治顾问龚胜浑身是胆,上奏时直言不讳“言董贤乱制度。”汉哀帝被戳中痛处,笑容逐渐凝固,面色阴沉得犹如风雨来临前的天空。
龚胜当面指斥汉哀帝的禁脔董贤,结果如何?
(一)哀帝谏臣
龚胜少年时便精通经学,成年后成为楚郡小吏。他曾因德才兼备被“三举孝廉”,又因志向高远先后放弃县尉和县丞职位。定陶王刘欣久闻龚胜贤名,变身汉哀帝后又因重臣力荐,将龚胜“征为谏大夫。”
龚胜向汉哀帝举荐三位贤才,同时旁敲侧击提醒汉哀帝:“臣听说国家征召医生,都时常令公车迎接。臣认为,征召贤者更应该用公车恭迎,以示诚意。”汉哀帝得知龚胜也是乘私车应召进京,于是诏令用公车迎接三位贤才,与龚胜“皆为谏大夫。”
龚胜认真履行谏官职责,多次上书求见汉哀帝,“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现),不可不忧”;针对“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现状,他建议汉哀帝“宜以俭约”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匡正世风。汉哀帝很欣赏其忠诚,升任他为辅佐丞相纠举不法且监察丞相的丞相司直。
廷尉梁相在审理东平王刘云谋反案时,因举报信夸大其词,“心疑刘云冤屈”,将案件上报,请求朝廷重新审理。汉哀帝非常恼火,下诏将梁相与支持重审的高官废为庶人。数月后,梁相等人遇大赦出狱,丞相王嘉“荐梁相等明习治狱”,请求汉哀帝重新起用他们。“皇上乃发怒”,将王嘉召至尚书台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定性为“迷国罔上。”王嘉小心翼翼辩解,汉哀帝置若罔闻,拂袖而去。
尚书台秉承皇帝旨意,弹劾王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汉哀帝令群臣商议后上报处理意见,朝臣一直赞同王嘉触犯蒙蔽国家欺罔君王大逆不道的律条。唯独龚胜唱反调:“王嘉虽位列三公,但身为丞相,致使‘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应该承担所有罪过。但是,在举荐梁相等人这件事上,他的过错很小!”他甚至撂下狠话:“诸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合适,可以连我一起弹劾!”在他义正词严的坚持下,群臣只得将两份处理结果同时上报汉哀帝。汉哀帝心底略过一丝不快,开始对龚胜有了看法。
数日后,在“议可复孝惠帝、孝景帝庙否”专题朝会上,群臣揣摩汉哀帝心意,“皆曰宜复。”龚胜却坚持:“是否恢复,应该按照礼俗制度来办!”博士夏侯常反驳:“礼俗是会变化的!”龚胜冷笑道:“礼俗不会便,倒是人心容易反复无常!”夏侯常大怒,与龚胜唇枪舌剑争吵起来。
事后,龚胜“即自劾奏与夏侯常争言,洿辱朝廷。”御史台调查核实,认为二人同处公门下,却互相非难攻讦,“不崇礼义”,给出“皆不敬”的各打五十大板结论。汉哀帝诏令将二人贬官一级后,想起龚胜面斥董贤、固执己见等行为,决定敲敲龚胜警钟,将他贬为渤海太守。
龚胜满腹委屈,称病拒绝赴任,半年后被免职归乡。汉哀帝觉得处罚过重,“复征(龚胜)为光禄大夫。”龚胜不得已重返京城,但“常称疾卧”,多次令儿子上书请求办理病退。因光禄大夫并无多少具体事务需要处理,加之汉哀帝从即位之日起便疾病缠身,极少亲政。龚胜请求病退这等小事,更难引起皇帝注意。因此,此事不了了之。
(二)王莽篡汉
汉哀帝驾崩后,太皇太后王政君诏令侄子王莽担任大司马,并自作主张拥立年仅九岁的汉平帝即位,自己垂帘听政,任由王莽操持国政。龚胜为抗议“王莽秉政”,再次与品行纯粹的京兆尹邴汉一起上书请求病退。王莽批准二人病退申请,同时上报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诏令参照前朝最高礼节,恭送二位元老,“于是(龚)胜、(邴)汉遂归老于乡里。”
王莽被封“安汉公”,总揽朝政。汉平帝驾崩后,王莽迫不及待拥立年仅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令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称王莽为摄皇帝。三年后,王莽原形毕露,威逼年仅四岁的孺子婴禅位,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改元“始建国”。
王莽的用人原则虽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但对德高望重的先朝汉臣,还是极力安抚拉拢。像龚胜这样德隆望重且受过先朝委屈的老臣,更成为他竭尽全力拉拢的目标。他得知龚胜告老还乡后,威望响彻一方。楚郡所有高官任职后,都会自觉到龚胜家拜访,行弟子之礼。因此,王莽篡汉自立后,屡次令特使恭请已经病退的龚胜再度出山,出任新政府高官。
(三)绝食明志
王莽上演了求贤若渴的三次闹剧。
第一次,他派特使“亲奉羊酒”慰问告老还乡的龚胜,龚胜置之不理。
第二回,他再次遣使恭请龚胜出山,担任新朝国立大学校长要职,龚胜“称疾不应征。”
第三年,王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安车驷马”登门,封龚胜为上卿,预付半年俸禄置办行装。使者携“郡太守、县长吏、三老官属”以及品行道义出类拔萃的“诸生千人以上”,浩浩荡荡到龚胜家中宣读诏命。
使者呈上印绶及安车驷马,转达王莽殷切恳请他出山之意。龚胜极力推脱:“‘年老被病,命在朝夕’,如随使君进京,‘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气急败坏,干脆将印绶强披到他身上。龚胜抱病起身,“辄推不受。”
使者贼心不死,在征得朝廷秋凉后起身的允许后,五日一次携太守登门看望龚胜。一来二去与龚胜的两个儿子混熟后,使者以功名利禄吊胃口,极力引诱龚胜的两个儿子配合,说服父亲应征出山。
龚胜从儿子口中听出使者之意后,感慨万千:“‘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如今年迈体衰,迟早是死。但是,从节操而论,我‘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他向儿子与门人“敕以棺敛丧事”之后,“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龚胜死后,特使与太守亲临收殓,按最高礼仪祭祀龚胜。龚胜的丧礼很隆重,“门人衰绖治丧者百数。”有个仙风道骨的老者前来吊唁,“哭甚哀”,自言自语感叹:“可惜啊!可叹啊!芳草因香味遭焚烧,脂油因照明被烧尽!”
(四)不食周粟
王莽篡汉后,为博取礼贤下士名声及笼络人心,极力拉拢各类名士加入新政权。虽有一些禁不住功名利禄诱惑的名士卖身投靠不遗余力为新朝出谋划策,但大多数儒生不畏强暴,采取不与新朝合作的强硬态度。隐士向长得知自己被大司空王邑“欲荐之于(王)莽”,严词拒绝“潜隐于家”;书生郅恽专程从故乡至长安上书,劝谏王莽“取之于天,还之于天”,招致“王莽大怒”,身陷囹圄;“齐栗融客卿、北海禽庆子夏、苏章游卿、山阳曹竟子期皆儒生,去官不仕于莽。”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凤凰择梧桐而栖,方能彰显高洁品德;良臣依傍明主,才能大显身手。王莽篡汉自立改朝换代,朝臣或依附新朝继续发光发热,或归隐乡村不问时事,或静待时机等候天地翻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无可厚非。然而,忠臣不事二主,始终是古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因此,史上如龚胜等“不食周粟”的以身殉节者,永远是后人景仰的巍峨高山。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
富腾优配-在线炒股杠杆-炒股票加杠杆-股票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