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银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后,由中国银楼制作并销往欧美等地的银器,普遍认为其是在广州“一口通商”(清朝规定西洋商人只能在广州通商的政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外销银器当时多集中于广州十三行,此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鸦片战争前后。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五口通商”(开放五个沿海城市为通商口岸),不断开放口岸,天津、四川等地的银楼都开始接受外销银器订单,但广州十三行依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实,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设立以后,经十三行销往海外的广州织金彩瓷等便日益增多,只是早期广东工艺外销银器以纯西 式为主,由于信息壁垒,一度被外国人认为是 西洋银器。
直到1975年美国人克罗斯比·福布斯(H. A .Crosby Forbes)所著的《中国外销银器》(Chinese Export Silver)一书出版,中国外销银器才逐渐被世界认知。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器藏家的崛起,很多外销银器回流,长沙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 院、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等都以“中国外销银 器”为主题做过特展,外销银器得以被更多的人了解。
本文选取3条外销银手链来做介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镌有诗文。
第一条手链以六角星花为形,上面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0个字,正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隐居时所作,描绘其寄情田园的生活。
这条手链以字代画,是典型的中式审美,将“月”“松”“泉”“石”等景物囊括其中。手链上的字体为楷书,还融合了一些行书的味道。
但如今存留的手链中,“月”字位于“泉”字与“石”字之间,而且字放颠倒了,怀疑此手链断过,而曾经的主人应该是不认识中文的外国人,在重新穿起来的时候穿错了。
第二条手链以六瓣葵花为形,有“文明大世界,竹报正平安”10个字。这条手链有鎏金工艺,字体为楷书。
以上这两条手链的落款都是“WA”,为出品商行的标记,目前受资料限制无法确认具体由哪家银楼或出品商行制作。
根据陈志高 《中国银楼与银器》 一书的考证,“WA”款常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外销银器中,人物、花鸟等比较常见,所见文字多为“吉祥如意”“福如东海”“花好月圆”等,诗文题材并不常见。
第二条手链中有“文明大世界”语,而到20世纪30年代,在日寇侵略下,上海、武汉、广州等口岸重地相继沦陷,外销银器业开始凋敝,故此推测此条手链有可能制作于清末民国时期。
第三条手链以正方形与圆形相连,有“百年同欢好,永世亦昌全”十个字(图三),猜测应当是定情信物。
字体是中规中矩的楷书,只是“永”字的书写有些奇怪,“‘永’字八法”应当:“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用力也);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裂牲为磔,笔锋开张)。”
“‘永’字八法”中的“八法”被后人称为楷书的基本法则,证明“永”这个字在楷书中是应该有标准的写法的。可是手链中的这个“永”字,横过长,提与短撇在视觉上形成连体,撇和捺的位置又是齐平,这就导致这个字让人很容易认成“末”。而联系北洋时期军阀混战,此后日寇侵略,“末世亦昌全”又多了一份悲壮。
第三条手链以正方形与圆形交错相连,有“百年同佳好,永世亦昌全”10个字,猜测应 当是定情信物。字体是中规中矩的楷书,只是“永”字的书写有些奇怪。所谓“‘永’字八 法”:“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用力也),钩为耀 (跳貌,与跃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长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此“八法”被后人称为楷书的基本法则,则“永”这个字在楷书中是应该有标准写法的。可是手链上的这个“永”字,横过长,提与短撇在视觉上形成连体,撇和捺的位置又是齐平,导致 这个字很容易被认成“末”。若联系北洋时期军 阀混战,此后又遭日寇侵略的历史,“末世亦昌全”又多了一份悲壮。
外销银饰中的诗文,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诗歌凝于方寸之间,传播到世界各地。百年之 后再看这些旧物,仍能看出制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之心。
富腾优配-在线炒股杠杆-炒股票加杠杆-股票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